Copyright 2017-2024 微學堂 版權所有 京ICP備18049689號-30
5月17日下午,由世界互聯網大會人工智能專委會主辦的“數字轉型創新、智繪健康未來”研討會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召開。會上,新加坡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數據科學學院執行院長李海洲表示,當前通用醫療人工智能仍處于“邁向”階段,需突破多模態感知、復雜推理、多語言支持等核心技術,以實現低成本、普惠化的醫療服務目標。
李海洲認為,通用人工智能要能像人腦一樣完成翻譯、識別、推理等多種任務,懂得思考,理性分析并講出推理過程,且具備可解釋性,才能讓大眾信服。
針對通用醫療人工智能面臨的挑戰,李海洲表示,除技術研發外,更要解決“如何讓科技服務大眾”的公平性問題。他特別提到公平性與語言障礙,“不能讓人工智能只服務富有的人群,也不能只講少數幾種語言,要讓各種人群都能獲得醫療服務。”
李海洲介紹,他的團隊在訓練“華佗GPT”大模型時植入中間結論和推導過程,模仿醫生診斷的排除法和邏輯推導過程,確保診斷符合醫學邏輯且可解釋。在應用實踐中,華佗GPT已覆蓋龍崗12家醫院,128個社康中心,服務超三十萬人次,主要用于分診、掛號及居家醫療咨詢。針對老年人等特殊群體,團隊開發了交互式對話系統,支持隨時打斷、自然交互,讓智能醫療助理更易使用。
“通用醫療人工智能吸引我的,正是它帶來的諸多挑戰——如何低成本、快速地將高級醫療服務帶給大眾。”李海洲表示,隨著多模態融合、推理機制等技術的突破,這一愿景正從理論走向實踐,未來將推動醫療服務向普惠化、多語言化、智能化深度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