鎂光燈下的紅旗E-HS9在法蘭克福機場迎接貴賓,卻在本土市場遭遇年輕人冰冷的拒絕——月銷229輛的慘淡數據背后,是一個時代符號的失落。
2025年6月,純電動中大型汽車銷量榜單上,紅旗EH7僅以229輛的成績位居第20名,不及第一名小米SU7的百分之一。天工系列三款新能源車型月銷量均未突破千輛大關,這樣的數據無疑給紅旗的新能源戰略蒙上了一層厚重的陰影。
盡管紅旗品牌整體銷量看似可觀——2025年上半年整體銷量達22.5萬輛,同比增長11.8%——但新能源產品占比不足三成,遠低于行業50%以上的滲透率。更令人擔憂的是,主打年輕市場的多款車型均未獲得預期反響。
01 、形象困局:從“官車”到“網約車”的標簽陷阱
紅旗品牌在年輕人心中存在明顯的認知割裂。市場調研顯示,消費者對紅旗的認知仍集中在兩個極端標簽:40歲以上群體認為是“國家領導人座駕”“老干部專用車”,30歲以下群體則視為“網約車常見品牌”。
這種雙重標簽將紅旗困在既不能上也不能下的尷尬境地。當年輕人看到越來越多的紅旗H5進入出行市場,他們很難將其與“高端”“時尚”“個性化”這些年輕消費者看重的特質聯系起來。
紅旗試圖通過贊助博鰲論壇、亮相巴黎車展維持高端調性,又推出“紅旗青年實驗室”、與李寧推出聯名款衛衣嘗試年輕化。然而這兩種極端營銷策略反而加劇了品牌的身份混亂。
02 、產品滯后:科技口號與現實體驗的鴻溝
紅旗在技術發布會上展示的藍圖雄心勃勃。新發布的阩旗技術“SIGHT(洞見)531”發展戰略宣布,未來五年將攻克558項關鍵核心技術。但這些宏偉藍圖與實際用戶體驗之間存在巨大鴻溝。
天工E001定價30-40萬元區間,首月訂單僅827臺,不及同期上市的小米SU7的零頭。其CLTC續航650公里的數據看似亮眼,但實際冬季續航達成率僅68%,智能駕駛系統仍停留在L2+水平,與華為ADS 2.0、小鵬XNGP存在代際差距。
司南智駕系統和靈犀座艙雖然主打高科技體驗,但在實際使用中卻屢遭詬病。業內關于一汽集團擬控股大疆卓馭的傳聞,似乎也側面印證了紅旗在智能化方面的不足。
03 、營銷失語:傳統打法與數字時代的脫節
在數字化營銷陣地,紅旗的表現遠不及造車新勢力。紅旗抖音賬號內容以產品參數解讀為主,缺少用戶故事和場景化內容,平均點贊量不足5000,同期蔚來平均3萬+。
紅旗的營銷方式仍然沿用傳統燃油車時代的策略,在強調用戶體驗和社群運營的新能源市場顯得格格不入。盡管紅旗試圖通過粉絲嘉年華等活動加強與粉絲的聯系,但如何將此類活動的熱度有效轉化為用戶對核心產品技術的深度認同和口碑傳播,仍是一個待解的難題。
對比蔚來通過NIO Day打造宗教式用戶狂歡,理想憑借“移動的家”精準切入家庭場景,紅旗的營銷始終未能找到情感共鳴點。
04 、定價迷思:高端定位與市場現實的矛盾
在2025年5月狂降10萬賣23萬起,但月銷量卻不到800臺。這一案例暴露了紅旗定價策略的深層問題:既想維持高端調性,又缺乏核心技術支撐。
當起售價140萬元的“國雅”對標賓利、邁巴赫時,紅旗忽略了品牌力需要技術背書和用戶認同的現實。在30-40萬元價格區間,紅旗恰逢強勁對手降價圍剿。
年輕人拒絕為虛無的“品牌溢價”買單——他們更愿意選擇技術領先、用戶體驗出色、品牌調性與自己價值觀相符的產品,哪怕這些品牌歷史遠不如紅旗悠久。
05 、轉型困局:歷史包袱與未來的較量
紅旗擁有近70年歷史,這份厚重歷史如今成為雙刃劍。一方面是國家形象和民族情感的象征,另一方面也是創新轉型的沉重包袱。
2023年紅旗宣布“All in”新能源戰略以來,已經過去了近兩年時間,但轉型進展并不順利。在新能源競爭升級、各家新技術頻出的當下,紅旗發布的“天工純電平臺”和“九章智能平臺”能否帶來實質性競爭優勢仍存疑。
更令人擔憂的是,紅旗內部即將開啟新一輪改革。改革需要強大的研發實力和高效的執行力,需要平衡品牌資產和市場需求之間的關系,需要精準的市場洞察和創新的營銷策略。紅旗能否在這些方面取得突破,仍然是一個未知數。
2026年,紅旗計劃與華為推出首款搭載全棧解決方案的紅旗9系。這或是紅旗最后一次機遇窗口。
年輕人拒絕的不是紅旗的歷史底蘊,而是空有歷史卻沒有與時俱進的產品力。他們期待看到的不是一個沉浸在往日榮光中的“國車”,而是一個能夠與世界頂級品牌同臺競技的“國民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