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成都車展,確實有些不一樣。
往年,在開車展的季節,成都總是熱浪滾滾。而2025年,8月底的成都格外清涼,成都車展似乎也染上了一些涼意……
曾經充滿“超豪”的16號館,如今“泯然眾車”
這一次,超豪和跑車品牌似乎事先約好一般——保時捷、賓利、勞斯萊斯、蘭博基尼、瑪莎拉蒂、阿斯頓馬丁、路特斯……干脆利落,一個都不來;甚至連雷克薩斯、捷豹路虎這樣的“二線豪華”,也選擇放棄。往年熙熙攘攘的“超豪超跑”16號館,如今被小米、紅旗、寧德時代,甚至小紅書這樣的新生乃至跨界力量填補。難怪有媒體感慨,今年成都車展頗有些衰敗的味道,不少人更危言聳聽地談論起了成都車展“生死存亡”。
但換個角度想,這真的是壞事嗎?
豪華品牌的退潮,其實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它們缺席的原因。有人以為是成都市場不行了,但事實恰恰相反。成都常年是全國豪華車銷量前三的城市,僅次于北上,消費潛力穩居新一線城市之首。豪車銷量萎縮,并不是成都特有的現象,而是整個市場的結構性下行。
乘聯會的數據顯示,2025年7月,豪華車零售量僅17萬輛,同比大跌20%,市場份額縮到不足10%。這背后,是新能源快速蠶食燃油豪華的份額。以保時捷為例,今年上半年在華銷量僅2.13萬輛,同比下滑28%,而瑪莎拉蒂甚至出現價格腰斬的促銷。對于高度依賴銷量的展會而言,這樣的下行意味著:再豪華的展館,再大的投入,也難以在區域市場收回成本。
此外,豪華品牌自己也在調整戰略。車展這種高投入、低回報的大場面,越來越不合算。與其在西博城大辦排場,不如收縮陣線,把錢花在直營店、快閃店、精準觸達的營銷上。雷克薩斯正在推進國產化,捷豹路虎則在與奇瑞深化合作。這些舉措背后,都反映了它們對中國市場的再定位。
所以,豪華品牌的集體退場,看似突然,其實是必然的選擇。
新能源、智能化的浪潮席卷,市場邏輯翻篇,消費者對“豪華”的定義已不再是logo,而是體驗與技術。于是,一些跨國品牌選擇戰略性退場,把有限的子彈用在更精準的陣地戰上,也就順理成章了。
同樣的鏡像效應其實已經在發生:在歐美的一些車展,中國品牌成了舞臺中央。從“蔚小理”,到比亞迪、吉利、長城,中國汽車品牌展臺人頭攢動,搶走傳統豪華們的風頭。這背后并沒有什么陰謀論,不過是全球汽車產業力量此消彼長的必然規律。
而且,說成都車展沒新車,多少有些冤枉。今年亮相的產品其實不少。比亞迪繼續霸占9號館,把“兆瓦閃充”和“天神之眼”搬來現場,順帶讓仰望U8再一次搶盡眼球;、蔚來全新ES8、嵐圖追光L,都帶著各自的技術標簽撲面而來;理想i8、問界M8純電版、尚界H5這些名字,或多或少都在今年的車市新聞里掀起過水花。甚至連進口現代也把換代的帕里斯帝拿到成都開啟預售,算是給“豪華退場論”來了一點逆向注解。
再看技術,比亞迪的兆瓦閃充、云輦系統,寧德時代的鈉電池與驍遙雙核電池,甚至小鵬的人形機器人……這些,難道不是“新車”之外更值得期待的“新故事”?
這些新奇事物,或許比一輛勞斯萊斯更能引來年輕觀眾的打卡與發朋友圈。車展,本質上就是一個舞臺,誰能吸引人,誰就占了便宜——成都車展并沒有“衰落”,不過是少了一些傳統式的“鎂光燈”。對當下的真實消費者而言,新能源、智能化才是買單的理由,而LOGO不是。
與此同時,成都車展也越來越像一場“城市嘉年華”。改裝車文化、音樂嘉年華、寵物公益、七夕特別企劃,甚至“人車寵共生”的跨界活動,都讓車展變成了一個帶著成都生活氣息的大廟會。年輕人來打卡、情侶來約會、家庭來挑車,這才是成都車展真正的魅力。
所以,成都車展從來沒有真的“涼”。它依舊是西南市場最重要的汽車盛會,是品牌與消費者之間最直接的觸點。這樣的話,我們已經說了好些年,今年也依然要說——成都老百姓花上幾十塊買張門票,帶著家人來逛車展,不一定非要看什么“全球首發”。他們可能只是想對比幾款心儀的SUV,可能只是想讓孩子摸一摸概念車的方向盤,又或者,純粹當成一個大廟會湊熱鬧。何嘗不可?
在車市風云莫測的今天,成都車展的意義反而更顯珍貴:它是行業熱鬧的晴雨表,也是城市消費的助推器。對車企而言,這里是賣車的好地方;對市民而言,這里是一年一次的大聚會;對行業觀察者而言,它則是一面鏡子,映照出傳統豪華的退潮、新勢力的登場,以及中國汽車市場加速重排的格局。
成都車展的“排場”或許越來越小,但它其實多了更多“技術含量”、多了幾分“煙火氣”——有人說,這是一種沒落。我卻覺得,這是中國汽車產業發展到當下的自然、是最真實的投影。
今年的成都車展確實很不一樣,但它不是“涼了”,而是變了。變得更接地氣,更像一個新時代的縮影。缺席的那些豪華品牌,且待它們休養生息、積累力量,未來成都車展依然向它們敞開大門。而第28屆的成都車展不會停留在過去,它有著自己的步調,依然熱鬧,依然鮮活。
——就像成都這座城本身,永遠不會缺少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