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EIN刻意迎合歐美國家,最終并沒有換來歐美國家的認可,反而頻頻遭遇更大的處罰和質疑。
金庸先生的作品中,很多主角都有身份認知迷茫,喬峰、郭靖、石破天,他們身懷絕世武功,卻又無法徹底融入某一個群體。
這樣的情況,也發生在SHEIN(希音)和創始人許仰天身上。
出生于山東淄博,創立公司于南京,在廣州壯大的許仰天,將SHEIN帶到了跨境電商四小龍的高度。如今,SHEIN到了上市變現的階段。
7月以來,SHEIN連續4次受到監管處罰、調查或集體訴訟,涉及價格欺詐、環保虛假宣傳、侵犯用戶隱私、違規短信營銷等等。上市再度陷入巨大的不確定性。
目前,SHEIN先后輾轉美股、倫敦和港股三地,卻遲遲無法圓上市的夢。SHEIN也似乎在中國、新加坡、國際企業的身份中迷失。
#1
神秘大佬
Business Data Analysis
2023年,一個相對陌生的名字出現在《新財富500富人榜單》中,這一年,這個名叫許仰天的名字,從103名光速躥升到14名,他的年齡只有39歲。
大眾只知道他的公司叫“SHEIN”。
許仰天非常神秘,網絡上只流傳出一張他畢業時的照片,以及他參加活動時被人拍下的照片。他低調的行事作風,某些程度上決定了SHEIN的基因。
1984年,許仰天出生于山東淄博的農村,草根出身的他上演了大逆襲。
綜合報道看,許仰天早些年家境貧寒,經常是饅頭+醬油,大學考入了青島理工大學,攻讀國際貿易專業。這個專業也成為了他人生轉折的開始。在大學期間,為了支付學費和日常開銷,許仰天只能四處打工,有時還得借錢。
2007年,許仰天畢業后來到南京,他的第一份工作是SEO優化(搜索排名優化),這是跨境電商最關鍵的工作之一。通過利用搜索引擎的內在規則,獲得更多流量,提升貨品銷量。
2009年,許仰天與另外兩人合作,創立南京點唯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但三人的創業并沒有維持下去。一年后,許仰天自立門戶,創立SHEIN。
他最初的切入點是婚紗,這一賽道是剛需,并且利潤極高。彼時,正值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歐美中產階級迎來一波消費降級,中國制造業物美價廉的優勢凸顯。許仰天憑借婚紗業務賺到了第一桶金。
在取得階段性成功后,許仰天開始全面轉向女裝業務。2011年,他啟用SHEIN side品牌,這個品牌成為SHEIN的前身。
許仰天恰好趕上了創業熱潮,資本活躍,他的SHEIN開始頻繁融資。
2013年,SHEIN連續獲得天使輪及A輪投資,投資方為堅果資本、天澤投資、集富亞洲和方創資本,其中堅果資本連續參與了兩次融資。
2014年6月,獲得景林資本、IDG資本、嘉遠資本投出的3億元B輪投資。自此之后,公司發展步入快車道。
有報道稱,2015-2020年,SHEIN年復合增長率高達189%。2023年,他已經成為胡潤全球白手起家企業家的第8名,實現了一飛沖天。
許仰天的故事沒有驚心動魄,只是穩扎穩打。他沒有阿里的超前布局,沒有Tik Tok的內容基礎,也沒有Temu的極致半托管與供應鏈壓價能力,卻成為了與這三家平起平坐的平臺,其背后是他很早就構筑的壁壘。
#2
“小單快返”
Business Data Analysis
SHEIN的發展史有明顯的三個步驟:確立商業模式、構筑商業壁壘、跑馬圈地。
在拿到天使輪融資后,SHEIN確立了“供應鏈+數據+流量+社交”跨境電商打法,這是SHEIN走到今天的關鍵。
這套邏輯下,供應鏈是首位。
2014年,許仰天將公司從南京搬到了廣州,這里服裝產業鏈條完整,服裝供應商、面料供應商眾多,為SHEIN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小單快反”是許仰天的第一個思路。
在前端,SHEIN通過買手團隊、設計團隊收集潮流信息,在全球網絡中抓取流量和流行趨勢,以此制定戰略戰術。在沒有一家線下店的情況下,SHEIN靠著技術能力,快速捕捉全球時尚。
在供應鏈端,許仰天把整個供應鏈條的效率提高到恐怖的程度。
與Temu的極限壓榨不同,SHEIN選擇“小單快反”模式。通過補貼供應鏈廠商,給廠商發放百余件小訂單,一旦銷售勢頭不錯,SHEIN會立刻追加訂單。這種小批量設計、生產測試的模式,再結合補貼,不會給工廠帶來額外負擔,工廠會非常愿意參與。
SHEIN的成功有兩個先決條件:中國完善而高效的供應鏈,優質供應鏈溢出。
在供應鏈的支持下,SHEIN能夠敏銳把握市場潮流,創造爆單產品,并迅速交貨。據報道,SHEIN的訂單從圖紙設計、工廠打版、再到成衣,交貨時間從原來的7天,最快縮短到恐怖的2小時。
在廣州番禺,曾有個被稱為“SHEIN村”的產業集群,這里聚集著數百家為SHEIN提供小單快返生產的工廠。他們規模不大,但反應迅速,支撐SHEIN的產品飛速迭代。
據中泰證券提供的數據,SHEIN每周上新的SKU高達4-5萬款,50%的爆款率,快速翻單。供應鏈的小企業如涓涓細流,匯入SHEIN的商業帝國江河。
極低的成本保證了SHEIN產品價格非常低,平均20美元左右的低價產品對歐美消費者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構筑商業壁壘是許仰天的第二步。
2016年,SHEIN收購了最大的競爭對手Romwe貓頭鷹網絡和MAKEMECHIC,并且并購ZZKKO來扶植移動端的發展,SHEIN構筑了自己的模式壁壘。
品牌壁壘很大程度源于更早聚焦海外。在創立初期,巨頭尚處于國內電商激烈競爭之下,海外投放較少,許仰天敏銳抓住了海外社交平臺的流量紅利。趁Facebook、Instagram、Pinterest、TikTok 等平臺流量還很便宜時大肆投放。與之同步的還有開發海外網紅們的營銷價值,籠絡了一大批具號召力的網紅KOL。
到第三階段,許仰天開始轉向平臺。2023年,SHEIN落地了基于“自主品牌+平臺”的雙引擎發展布局,試圖通過平臺化等方式,進一步將按需柔性供應鏈優勢滲透到更多環節。
三個環節,SHEIN完成了從0到100的壯大。2024年,SHEIN的GMV約為520億美元(3739億人民幣)。根據Semrush公布的一份最新數據指出:截至2025年1月,SHEIN是全球訪問量最大的服裝和時尚類購物網站,月訪問量高達ZARA的兩倍。
彭博社數據稱,SHEIN一季度營收接近100億美元,凈利潤增至4億美元以上,也就是說,SHEIN全年的營收有望超過2500億人民幣,這已經超越了國內很多互聯網巨頭。
恐怖如斯。
#3
歐美圍獵
Business Data Analysis
2022年,SHEIN的估值達到了驚人的1000億美元,字節跳動(1400億美元)和SpaceX(1003億美元),成為全球第三大獨角獸公司。
僅憑女裝就達到這樣的高度,讓全球看到了跨境電商的巨大潛力。
這一刻開始,許仰天和SHEIN已經無法保持神秘,悶聲發大財的日子到頭了。
一方面是巨頭加入,另一方面是被歐美國家圍獵。
TikTok、Temu盯上了跨境市場,最激進的當屬Temu。據報道,Temu將自身的KPI與SHEIN掛鉤,要求在上線一周年內,北美市場至少有一天的成交總額超過SHEIN。在社交網站上,Temu大量投放廣告;發起“百億補貼”;斥巨資拿下“超級碗”的廣告。
Temu非常成功。國內市場陷入增長停滯后,Temu助力拼多多2023年實現了90%的營收增長。今年上半年,Temu全球GMV達到350億美元左右(約2516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率50%,大概率將在今年完成對SHEIN的超越。
巨頭的加入,破壞了SHEIN原本的游戲玩法,最顯著的當屬“小包免稅”政策。過去,單個包裹貨值低于一定限額,在人工成本高昂的國家顯得不經濟,因此很多歐美國家對其免稅。比如,美國對800美元以下的小包免稅。
但跨境電商平臺發展過于迅猛,今年以來,這項政策被取消,美國開始加稅,Temu和SHEIN都面臨著巨大的壓力。
這一點SHEIN尚且可以應對,據晚點報道,Temu、SHEIN上半年GMV依然處于增長態勢。這些跨境電商可以隨著環境不斷進化,進而適應政策。
但這起事件背后,說明歐美國家正在圍獵中國跨境電商公司,SHEIN身處其中,同樣遭受針對。
其“小單快返”模式下,很難避免侵權。英國《金融時報》統計顯示,近年來針對SHEIN的版權投訴激增,累計高達上百起,涉及諸多品牌與獨立設計師。其中快時尚品牌諸如Zara、H&M、Nike、UGG、潮牌Stussy、Oakley太陽鏡等,都曾對SHEIN發起侵權訴訟。甚至獨立設計師Krista Perry、Larissa Martinez等人還曾發起集體訴訟。
在環保方面,由于單價低,SHEIN服裝的原材料中,占比最高的是聚酯纖維,這一點被歐洲政客大做文章。
活動促銷也被歐美國家針對。法國競爭、消費和反欺詐總局(DGCCRF)表示,SHEIN為了吸引消費者而舉辦的長期促銷活動,有一部分不屬實,認定SHEIN存在“欺詐性商業行為”。對SHEIN處以4000萬歐元(3.37億元人民幣)罰款,刷新法國同類執法案件罰款額度的最高紀錄。
在美國,SHEIN日前已經遭遇了兩次訴訟,分別是因為多次未按時發貨,且未依法提供延誤通知或退款選項;違規短信營銷。
整個7月,SHEIN遭遇四次訴訟麻煩,交出的和解金或罰金超過16億。
當所有人都盯上SHEIN時,這家跨境電商公司已經無法低調,只能硬著頭皮參與競爭。
#4
身份認同
Business Data Analysis
面對大平臺的沖擊、各國的針對,SHEIN需要更多的資金儲備,應對競爭和可能的處罰。然而,此時的SHEIN,一方面估值在下降,另一方面,公司正處于身份認同困境。
綜合報道看,SHEIN在美國遞交招股書尋求的是800-900億美元估值;在英國遞交招股書時是500億英鎊(約合670億美元)。最新一輪融資的估值是660億美元,這樣的估值,已經比2022年的千億美元估值縮水超過3成。
巨頭的入局,影響到了SHEIN的估值。相比估值下降,SHEIN上市困難這個問題可能更讓許仰天焦慮。
SHEIN究竟是什么公司?
在美國人眼里,這是中國公司,因此需要大加限制。在中國人眼里,SHEIN并不愿意承認自己的中國身份。
事實上,SHEIN一直在努力避開與中國的強關聯。許仰天很早就注銷了國內多個關聯公司,將總部遷到新加坡,并成為新加坡永久公民。
根據媒體報道,SHEIN唐偉被問及了身份問題時說,如果從出生地和供應鏈角度,SHEIN是一家中國公司;如果從總部和核心人員辦公地角度,SHEIN是一家新加坡公司,CEO辦公室、財務等核心部門均設在新加坡;SHEIN的價值觀、使命和愿景與美國一致:創業精神、創新、個性表達、法治和公平競爭。
去年6月,SHEIN秘密遞交招股書,試圖登陸資本市場,其最初選擇是美股,然而最終遭遇政客阻撓。
隨后,SHEIN選擇了英國資本市場。第二次以秘密遞表的方式申請上市,然而最終卻因未通過中國證監會審批,再度陷入停滯。
最新消息顯示,SHEIN選擇了香港,第三次沖刺上市,這一次顯然是意識到了中國身份的重要性。
一年內先后輾轉美國、英國、中國三個國家,卻遲遲未能成功上市,非常清晰地暴露了SHEIN的身份認同問題。
本質上來說,中國就是SHEIN發展壯大的策源地,SHEIN無法脫離這個標簽,也不應當拋棄這個標簽。然而,SHEIN似乎為了緩解各國政策壓力,刻意迎合歐美國家,最終并沒有換來歐美國家的認可,反而頻頻遭遇更大的處罰和質疑。
如今,回歸港股,可以看作是SHEIN的又一次身份選擇,或許可以成為SHEIN達成上市目標的一次改變。